潘育新混沌大学创新领教、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撰稿
小木类比与发现什么是类比法?我们在生活中频繁使用类比法,它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比如说,一匹普通的马有四条腿、一条尾巴,斑马也有四条腿、一条尾巴,那么斑马的脚趾是什么样的?你暂时还不清楚,但你知道普通马的脚趾是什么样。通过类比,你会猜测斑马和马的脚趾是一样的;最后到动物园观察验证后,果然是一样。这就是类比发现。如图所示,对象A具有a、b、c属性,同时也具备d属性;而对象B也具有a、b、c属性,故认为对象B也有d属性。《皇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法。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斯坦·惠更斯,他是最早发现光波的人。光速极快,很难被测量,但惠更斯发现光和声音在很多方面有类似的属性,比如声音有回声,光波有反射;声音有响度,光波有强度;声音有不同的音调,光有不同的颜色。其实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了声音是一种波,于是赫尔斯坦·惠更斯通过类比法,推断出光也是一种波,具有波动性。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在科学研究发现中应用过类比法。当时,在对我国地质结构进行了长期调查后,他发现,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地质结构跟中亚的亚细亚平原非常相似,都是沉降带地质结构。由于亚细亚平原蕴含着大量的石油,因此,李四光推断,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也应该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后来,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陆续被发现,验证了李四光的推断。以上这些都是类比法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其实类比法在科学发明中也有广泛应用。比如,瑞士发明家乔治·梅斯特拉,在打猎时发现大蓟花粘在自己身上怎么都撕不掉,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大蓟花身上有很多钩子。于是他想,大蓟花在衣服上很难摘下来,如果让衣服和布料之间也能如此,那该多好?按照这个思路,他发明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尼龙搭扣”。我们知道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航天器重量越轻越好,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燃料。但问题是,重量太轻,航天器可能就会不牢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突然有一天科学家发现蜂巢是一个六边形的框,底部由棱形组成,结构完美;构筑蜂巢的材料消耗的蜂蜡很少,且蜜蜂所处的空间也足够宽阔,因此整个蜂巢看起来个头很大,但重量却不大,而且非常牢固。于是人们就仿照“蜂巢”发明了特殊的材料运用到航天器上,里边的断隔也采用类似的正六边形结构。此外,参照蛇发明了内窥镜,参照蝙蝠发明了雷达……很多发明都用类比法进行了推断启发的。我们基于对象A去归纳出它的属性,然后再根据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去演绎B;因为A与B的abc相似,再去演绎d;因为A有d,所以B也有d,那么A和B就是类比关系。这是类比和归纳演绎之间的最简单的关系。其实,类比法可以分为性质类比、关系类比、条件类比三种。1.性质类比:根据对象之间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而进行类比。即对象A具有性质a、b、c,另有性质d;对象B也具有性质a、b、c,所以,对象B也具有性质d。2.关系类比: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即对象A中a、b具有关系R,因而有d;对象B中a、b具有关系R,所以对象B中也有d。3.条件类比:根据对象之间的条件关系而进行的类比。即对象A中a、b之间具有条件R,因而有d;对象B中a、b之间具有条件R,所有对象B也有d。不管是要素本身还是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在另外一个体系里去发现,并类比过去。但在类比时要注意三步:首先,要把核心的特征归纳出来,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核心特征;其次,通过核心的特征,从另外一个体系中去把新的特征推断出来;最后,去验证这个猜想。生物思维与商业思维生物有生死,企业也有生死;生物有种群之分,企业有行业之分;生物有各自的生态位,企业有各自的价值网;生物在自然界中生存,企业在市场中生存……这些都是归纳。生物可以创新出新物种,市场中企业可以创新出新企业,这是一种演绎法,也是一种典型的类比法。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也有对归纳和演绎的阐释。达尔文发现了生物界两条属性:第一条属性是自然界物种具有高度繁衍的趋势,且各个物种的个体总数基本保持稳定。达尔文发现,一条鱼可以下几十万个卵,但鱼并没有因此数量剧增,是有限制的。他因此演绎出:生物界必定存在一种大量使生物死亡的方式,这种方式应该就是“生存斗争”。第二条属性是生物都会发生变异。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的不同的岛上发现了同样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因此,他推断生物是可以发生变异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变异是不利的,不少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有利的变异能够适应自然界,会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能够更好的活下来,并繁殖更多优质的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会被自然界淘汰,被天敌消灭。这也是著名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我们把这些类比到商业中,就是这样的:自由市场中,各行业具有高度创业或转型的趋势,大企业要转型,小企业要创新。中国每年有大量的新的企业诞生,年中国每天有近2万家企业诞生注册,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旧的企业死亡,所以实际上各行业成功企业的总数基本保持稳定。因此,市场中必然存在一种大量使创业企业死亡的方式,这种方式应就是“创新斗争”。创业者都会尝试创新,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但有的创新是有效的,有的创新是无效的,这些要经过市场的认可才能确定。因此可以推断,有效创新的企业会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有机会成为伟大的企业;无效创新的企业则会被淘汰,这就是“市场选择,适者生存。”另外,创新的能力和要素是可以复制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你也要把成功的爸爸找到,这就是“复盘”。同时,要把别人的失败当作你的成功之母。变异、选择与隔离其实,现在生物的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基础上,根据基因学、遗传学这些方法来进行综合的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四条:第一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第二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使基因会小概率的发生变化,重组即配对,然后下一代的基因就发生了变化。第三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是没有方向的,并不是说从简单到复杂就是进化,物种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是因为环境越来越难生存。第四条,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的一张图:由于“原物种”受到地理隔离的影响,变异A、变异B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有不同的自然选择,经过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随机发生了小概率的变异类型A、变异类型B。最终,通过生殖隔离将其稳定的遗传到下一代,形成新物种A、B。什么是变异?变异是随机、不定向的,没有好坏之分。基因的变异与重组统称为突变,突变本身没有好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些本身是好的也会变成坏的,有些坏的也会变成好的。基因重组是指配对,A发生了变化,B没变化,AB下一代就产生变化;A和B都变化,产生另一个下一代,两两组合会产生更多的、随机的下一代。果蝇是生物学家喜欢研究的对象,因为它的繁殖力特别快,可以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迅速的观察到后边几代的情况。一只果蝇有1万对基因,它的突变率非常低,仅有10的负5次方。但是如果放到10的8次方只的中等果蝇群中,基因突变的数字就不小了,是2乘以10的7次方。有大量的本体才可能创新,果蝇基因突变也是这个道理,没有大量的变化,就不可能有创新。一只变异出没有翅膀的果蝇在自然界会被淘汰,变异与基因重组本身没有好坏。如果在特殊的环境下,譬如不需要飞,满地都是食物的环境中,没有翅膀的果蝇仅靠爬行也能吃饱,并繁衍下一代。变异是不定向的,它只是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并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就是变异的核心。如果我们将这句话同构到商业,类比推演可以得出:创业是不定向的,他只是形成了创新的原材料,并不能决定行业创新的方向。所以说,创业只是创新的基础。曾有人说,“海量的‘随机、无意识’,运动之上,涌现出‘规律和意识’,就像人脑。”这句话讲的就是在商业市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最终都要符合市场生存的法则。世界上创业者很多,但大部分的创业都是失败的。中国的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大概每五年就有70%、80%的企业倒闭。国外也是这样,其中硅谷创业的失败率高达75%,其他地区在50%左右。我本身是做投资的,遇到过很多创业者,他们都有很大胆的想法,且认为自己的想法属于创新,能够改变市场,但最终却被无情的市场淘汰。所以,不管是真创新还是假创新,我们先要把创业简单的定义为无方向的,经过验证是有方向的。因为在生物进化论里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方向性”是人定义出来的,为了让我们方便认知。生物界用自然选择、一代代繁衍来定位方向性。类比到商业、市场中也是如此,你认为的创新不一定真的就是创新,要以市场来检验,而且只有活下来才有可能创新。那么,不创新的创业可以成立吗?在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