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康
快要过年了,添置新衣、新鞋的议题又被提上了日程。新衣好说,跟着潮流走就对了。买一双什么鞋呢?这让我颇有些踌躇。
有一首歌里唱道:“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走得稳呐站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这里所谓的“千层底”便是那老一辈人手工制作的布鞋,想必如我一样上了点岁数的中国人都是穿着一双双这样的鞋一路走过来的。
我母亲在世时就是一位做布鞋的巧手。我疑心这源于外公的遗传,他也是一位做鞋的能手,不过他不做布鞋,而是擅长用穰草(稻草)编制草鞋。
二舅在世时曾经给我讲过一件往事:有一年外公寻思着翻修旧屋,托人弄到一车石灰的计划。那年头,似乎什么物资都紧缺,什么都需要计划,石灰自然也不例外。有了这一车石灰的计划,外公自然十分高兴,天不亮就从床上拽起了二舅,拉着一辆板车去远在四十公里外的江都县城拖石灰,随身携带的除了一点干粮以外,就是一串草鞋。
他们就这样穿着外公亲手编的草鞋拉着板车上了路,一路上烂一双换一双,没料到返程未及一半就剩下了最后一双。外公对二舅说,你在后面推省力点,我在前边拉费劲些,这最后一双草鞋就给我穿吧。即便如此,他们俩最终还是光着脚丫子才把石灰拉回了家。
我很庆幸母亲没有习得外公这一技能,否则我那稚嫩的双脚又不知要遭多少罪了。她只会做布鞋,做的鞋波波巧巧,结实耐穿,一生为家人所做的鞋数量难以计数。不过说实话,小时候我并不喜欢穿母亲做的布鞋,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不说,还往往偏大,要在里面塞棉花。
母亲的理由是,小孩子脚长得快,穿穿就大小正合适了。然而事实上,布鞋终究是布做的,无论针脚多么细密,做工怎样精良,又哪能经久不坏。加上我小时候天性顽劣,喜欢爬高上低、奔跑跳跃,走路从没个正形,所以往往没到鞋合脚的时候,它早已经残破不堪了。特别是鞋尖大拇指处常常被顶出洞来,很是有碍观瞻。
为此,我还曾经不止一次地做过这样的傻事:那时候,父亲在离家六七公里外的通扬运河林业站上班。星期天不上学的时候,我经常心血来潮悄悄地瞒了大人去他那儿玩。为了一点可怜的自尊心,怕人见了我的破鞋笑话,怎么办呢?途中要经过一座陈云桥,每每走到这里,我便偷偷地在桥下挖一个坑,把鞋埋进去,然后赤了双脚走过去,回头的时候再把它们扒出来穿上回家。至于因此被路上的石子硌得脚疼,和面子相比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时候,我多么渴望能穿上一双皮鞋呀!父亲单位的于书记家的孩子小军就常常穿皮鞋——棕黄色翻毛皮的那种,甭提让我多羡慕了。然而直到上初中三年级时,我才得偿所愿穿上了皮鞋。
在此之前,也曾短暂穿过两双皮鞋:一双是父亲单位发给父亲的,黑色系鞋带的那种,笨重得十足像两只小船。穿上它们,脚上累赘不堪,更重要的是人未到别人跟前,脚尖就先到了。为此,没少引来同伴讶异的目光和无情的讥笑,只好无奈地放弃了。
另一双是父亲买给母亲的半高帮棉皮鞋,母亲自己舍不得穿要给我穿。穿上它们在雪地上踩出一行行似拖拉机轮辙的脚印倒是很好玩,不过穿在我脚上终究显得十分怪异,不久我就再不肯上脚了。
真正拥有一双属于我自己的皮鞋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是从宜陵庙会上买来的。多少钱买的,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但那样子我至今印象仍然十分深刻。那也是一双黑色的鞋,尖尖的头微微上翘,鞋面上行着一道道平行的黑线。最重要的是,鞋跟怕有两寸来高,穿上它们使我这个五短身材的三等残废凭增了几分自信。我给它们各钉上了一块铁掌,走起路来得得作响,顿觉脚下生风,整个人都摇曳生姿了。
此后的几十年里,除了穿过少量的运动鞋之外,我几乎对皮鞋情有独钟了,黑色的,棕色的,白色的,中跟的,平跟的,系鞋带的,一脚蹬的,换过一双又一双。其中我尤爱“一脚蹬”的,穿时不用弯腰,脱时用力一甩即可,省时省力,方便得很哩。
在扬州读大学时,每天晨起都要跑步,我也总是脚蹬一双皮鞋。负责在晨跑卡上盖章的体育老师十分不解,常常问:“跑步怎么也穿着老皮鞋,也不怕崴了你的脚?”他哪里知道,穿皮鞋除了省时省力以外,还可以不用清洗,脏了用鞋油擦一擦就可以光鲜如新。这样的好处对于我等懒虫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我原以为,这辈子我怕是与皮鞋结下不解之缘,终身不离不弃了。然而世事变迁,实在是难以预料。偶尔想一想,这几年我穿的几乎都是休闲鞋,穿皮鞋的次数已经屈指可数,我那几双皮鞋躺在鞋柜里怕是早已发霉了吧。个中原因,先是觉得皮鞋穿得久了,脚板疼得不行;再就是不知怎的脚上就生了“嵌趾”,医学上据说叫“甲沟炎”。皮鞋夹脚会加重病情,医院麻烦医生,于心难安。既然如此,还是穿休闲鞋的好吧。
由此看来,今年过年如果要买新鞋话,我还是得买一双休闲鞋。不再是买不起皮鞋了,诚如作家毕淑敏所说,犯不着为了一双光鲜靓丽的鞋而委屈了自己的脚吧。我不禁有点感慨,一双鞋,除了形象、面子,还有情怀、岁月在其中啊!
往期精选丁永康母校的柳丁永康
琐忆丁永康
做鞋●擀面●摊饼丁永康
老宅丁永康
母亲的泡菜坛子丁永康
“满条红”与“白色长城”丁永康
我想把自己丢了丁永康
有一种错,永远无法弥补丁永康
又见蚕豆花开丁永康
“源头”印象丁永康
打碗花丁永康
说B作者简介:丁永康,年出生于江都宜陵,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历史系,现任职江都区实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业余爱好文学,曾在《江都日报》《扬州晚报》发表《心灵的距离》《母亲的泡菜坛子》《一双新鞋好过年》等散文随笔数篇。宅晓姐
喜欢您就打赏一下呗!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