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胃口差,不适应高温天气,导致抵抗力下降,会出现很多疾病,以皮肤疾病为例,跟基层医务人员共同分享夏季该如何防治以下五类常见皮肤疾病。
光感类皮肤病
光感类皮肤病是人体正常皮肤过度接受日光中紫外线后产生的一种炎症反应,一般反应强烈,或摄入某些光敏物质所致,多见于皮肤白皙、对光敏感的人群。
阳光较长时间地照射在皮肤暴露处,会引起红斑、水肿,甚至发生水疱,这通常称为光感性皮炎,又称日晒伤、晒斑。
△光感性皮炎此外红斑狼疮、雀斑等虽不属于光感性皮肤病,但因阳光照射也可能使病情加重。
预防:主要是注意避免光敏物质和日光直接照射。
治疗:可服维生素B、C和烟酰胺,采用冷敷、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霜治疗,严重者可口服抗组织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等。
转诊指证:如果经上述治疗后皮损无明显好转或病情较重,或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不适者均医院。
汗液障碍类皮肤病
汗液障碍类皮肤病是由于在高热湿热环境中,汗腺导管闭塞,汗液排泄不畅,积于皮内而形成的皮疹,称为痱子,分白痱和红痱。△痱子
白痱皮损特征:细小、清亮、表浅和无炎症反应的水疱、不痒、自然消退等。
红痱特征:红斑基础上水疱,散在分布,也可在一个红斑基础上融合,极痒并伴有刺痛。
预防:通风降温,衣着要宽松透气。
治疗:发病后可以沐浴或置于清凉的环境,如:空调房间能有助于缓解;局部治疗可用炉甘石洗剂、稀酒精、痱子粉等。
如瘙痒剧烈可适当口服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等。
转诊指证:如果伴有高热,出现脓疱或水疱渐变大变深、患者极度体弱,继发感染导致毛囊炎、疖医院就诊。
微生物感染类皮肤病
汗液浸渍皮肤,尘埃粘附,容易招致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真菌的感染,易引起毛囊炎、脓疱疮、体股癣、汗斑等。
毛囊炎为毛囊炎性丘疹,周围有红晕,顶端渐形成脓疱。
破溃后可排出少量脓血,形成黄痂。
脓疱疮好发于暴露部位,以面部和四肢多见,初为红斑、丘疹或水疱,迅速转化为脓疱,形成结痂,预后良好,不留瘢痕。
△脓疱疮
体股癣为环状或多环状损害,边缘活跃,由丘疹、水疱和脱屑等组成,中央退行,自觉瘙痒。
△体癣
汗斑是年青人常见的皮肤病,它局部无炎症,无不适症状,只是在躯干部出现花花点点的斑,还有少量脱屑,男性多见。
预防: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避免汗渍,保持皮肤清洁。
治疗:毛囊炎和脓疱疮为细菌感染,治疗以抗炎治疗为主,局部可用莫匹罗星乳膏、夫西地酸软膏、红霉素软膏,口服的头孢类、红霉素、四环素等药物;
真菌感染用抗真菌药物如硝酸咪康唑乳膏、克霉唑霜、酮康唑霜、联苯苄唑霜、特比萘芬霜等涂擦局部。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为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其他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
△接触性皮炎
其症状是接触部位皮肤发生红斑、肿胀、水疱等,边界清楚,自感灼热、痒或痛。
治疗:皮肤刚出现红肿时,可用清洁凉水冲洗,擦炉甘石洗剂和肤轻松软膏等,有水疱者忌挑破,以防细菌感染。
皮炎严重的,可内服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虫咬类皮炎
虫咬类皮炎是指昆虫叮咬人类皮肤而引起的炎性皮肤病,虫咬性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夏季多发,昆虫主要有蠓、蚊、毒蛾、隐翅虫等。
人被叮咬后,皮肤出现丘疹、风团、红斑、水疱等炎症,自觉奇痒难忍、灼痛,严重者伴畏寒、发热、头痛、胸闷等全身中毒症状。
△丘疹性荨麻疹
治疗:如有毒毛黏附应细心除去,并马上用小苏打粉揉擦局部,亦可用炉甘石洗剂、3%硼酸溶液湿外敷,清凉油或风油精、丹皮酚软膏、复方樟脑软膏外擦。
必要时可服抗组胺药物,全身症状严重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皮肤病的种类有很多,夏季皮肤病有它的特殊性,对基层医务人员来说,可以从这五大类着手,对症施治,一般都会有好的效果。
如果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大家不要盲目的治疗,医院确诊之后再加以治疗。
作者:东营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燕钦栋牛寿增
编辑:春雨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村医之家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