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发凉”警惕糖尿病足
入秋以后,气温逐渐转凉,中老年人、身体虚弱者常有手脚发凉的情况。专家提醒,如果糖尿病病人一只脚凉,另一只脚不凉,则要留心是否患上了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一种因糖尿病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下肢血管发生动脉硬化而引发的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下肢坏死。
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有分期,糖尿病病人出现症状后即需要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发展。据悉,“糖足”症状共分四期,即
1期症状是常有下肢发凉、麻木,腿部“抽筋”,易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延误病情。因此足部发凉就是一个早期信号,是足部血供不好的表现,一定要趁早治疗。
2期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就是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产生下肢疼痛,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儿后,疼痛缓解,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再次出现。随着缺血的加重,病人行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
3期症状是“静息痛”,患者休息时即可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疼痛更甚。
4期症状为组织缺血坏死,严重时,会出现肢体的发黑感染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脚趾开始坏死千万别慌
糖尿病足发展到一定阶段,患者的某个脚趾就开始变黑、溃烂。如果此时只是单纯清创、换药,就相当于在一块快要旱死的田地里施肥但不浇水。糖尿病经常使下肢血管狭窄或完全闭塞,致使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这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只有疏通血管,保证组织需要的血液的供应,才能保证下肢健康。也就是说光施肥不浇水,田里的苗是不能成活的。
患者应保护好自己的脚
糖尿病患者,要多多保护自己的脚。对此,医院专家介绍了以下保护方法。
1.应防止皮肤干燥,当脚部皮肤增厚时要多观察,及时就医;
2.不要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暖足,防止皮肤烫伤;要穿干净舒适、吸水性、透气性好的棉袜和软底的鞋子,同时穿鞋之前最好倒一倒,以免受沙子之类的异物对脚的伤害;
3.脚汗者,容易感染真菌,应当每天换袜子,保持脚部清洁;
4.每天用40℃以内的温水浸泡双足,每次30分钟左右,水中可加一点婴儿护肤霜或保湿霜,洗后涂上保湿霜,脚跟和侧面可以多抹一些;5.如果脚部已经有开裂的迹象,可以抹上凡士林,睡觉前包上纱布再穿上袜子,如果裂的地方有出血,就要涂上抗生素软膏并贴上创可贴,以免感染;
5.糖尿病患者不要赤足行走,以免足部皮肤受损;
6.剪脚趾甲时,应该平剪,慎防损伤甲沟皮肤引起甲沟炎,对于小的伤口,避免使用碘酒等强刺激性消毒剂,不要用紫药水、红药水,以免遮盖伤口感染征兆,并及时就医;足底如有鸡眼,不要自行处理,应请专业人员修剪;
7.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至60分钟,这样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足部病变的发生,足部的运动方法有行走,提脚跟、脚尖运动,弯膝、下蹲运动,甩腿运动等。
避免患糖尿病足,最根本还是要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病情加重。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专业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