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中国经济"5位一体"全面转型
十八大报告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设计和新的理念,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的改革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的第三次大变革,将是上述“5位一体”的全面转型。第三次大转型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大转型阶段。转型可以分为广义转型和狭义转型:广义转型是指包括制度或体制转型、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在内的全方位转型;狭义转型是专指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广义转型角度看,我国已完成了两次大转型,正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第一次大转型是社会根本制医治白癜风要多少钱度的转型,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的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第二次大转型是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指改革开放后推动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第三次大转型主要是推动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转型。虽然社会对于此次转型的起始时间点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这条发展主线并没有争议,明显,第三次大转型尚处于进行当中。与前两次大转型相比,第三次大转型看起来是狭义转型,但事实上发展方式转型是不可能单独进行的,它依赖于制度等其他转型。在十八大报告提出“5位一体”建设以后,第三次大转型就不但仅是发展方式转型,而是一个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等内容在内的全面转型。因此,这次转型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深入性等特点。综合来看,推动第三次大转型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从经济转型来看,我国经济面临从“速度效益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转型、从“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型、从“模仿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从“外需经济”向“内需经济”转型的情势;从政治改革来看,居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诉求更加广泛,政府内部存在的债务压力和消极腐败等问题也使政治改革更加迫切;从社会改革来看,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在迫使社会加快改革和转型;从文化转型来看,在道德、诚信、公民意识及创新等方面,照旧存在不足,需要通过文化转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生态转型来看,温室效应、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生态转型成为当务之急。消除转型的四大障碍改革本身就是转型的核心内容,制度或体制改革是转型的题中之义。通过制度的创新、制度的优化、制度的改革来创造有利于各种主体向转型目标前进的制度环境,提高主体采取转型的积极性。以产业转型为例,地方政府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主导,否则将会留下后遗症;另外,将制度改革好了,产业等非制度转型就是一个自然的进程。通过改革建立起公道的制度后,各个主体会依照公道制度的引导,自发调解自己的行动,最后逼近公道的结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转型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根源和障碍主要有4方面:1是没有捉住转型的轴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轴心是各种主体和制度,但是作为主体和制度,政府本身的转型、国有企业的转型、法律制度的转型、文化的转型等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推动;2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第三,决定转型的重要因素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设计,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的方向和成败。目前,由于地方政府受GDP、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指标的影响,转型在这1层面常常落不到实处;四是未构成上下齐转型的共鸣和氛围,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整体而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要消除转型的主要障碍,就必须推动全面改革。推动10大转型比较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第三次转型的目标要求,我认为,需要全面推动10大转型,包括主体转型、制度规则转型、改革方式转型、发展目标转型、增长动力转型、财富分配转型、产业转型、区域转型、要素投入转型、排放转型或生态转型。其中,主体转型包括政府转型、企业转型、民众转型:政府转型是指政府由权利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由经济型政府向社会型政府转型;企业转型主要是指企业结构转型和国有企业定位转型,方向应是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各得其所;民众转型是指民众要向现代公民转型,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意识。制度规则转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是市场经济制度转型,即由现在的低级市场经济向现代法治市场经济转型;2是法律制度转型,即要向现代法治转型,法律要同等束缚所有社会主体,保护宪法权威;3是文化制度转型,即依照10八大要求,“首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延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4是政策转型,即由替换市场的政策向促进市场的政策转型。改革方式转型,不但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型,而且改革方式也要转型,我们要推动科学改革、人本改革、公正改革,改变一些人对改革的质疑和误解。发医治白癜风专家展目标转型,即由寻求速度型增长向寻求效益和质量型增长转型,由偏重寻求有形物质财富增长,向寻求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平衡增长转型,由主要寻求大国向主要寻求强国转型。发展目标转型涉及到考核指标、考核制度的转型问题,考核指标转型的方向是要提高民生、效益质量、资源环境等方面指标的权重,考核制度转型的方向是由“以上评下”为主向“以上评下”和“以下评上”相结合转变。增长动力转型涉及到两个层面的动力转型:第一个层面是由主要依托“需求边气力”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托“供给边气力”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第二个层面的动力转型是指需求内部结构的转型,即需求边的结构转型,包括三个方面:由原来主要依托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由原来主要依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由原来主要依托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托社会投资或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型。财富分配转型,要依照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实现财富分配结构的转型。具体来说:1是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要推动由寻求国富民强向寻求民富国强转型;2是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要推动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向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公平分配转型;3是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要推动由财富集中向财富公平分配转型。产业转型主要表现在:1是由原来主要发展低端、低附加值产业向主要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2是由原来主要发展农业、一般性制造业向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3是由原来主要发展贴牌产业向主要发展品牌产业转型。更具体来说,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以下8个方向:产业高端化、产业高度化、产业特点化、产业集群化、产业品牌化、产业绿色低碳化、产业融会化、产业国际化。区域转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是由主要推动土地城镇化向推动新型城镇化转型;2是向区域公平发展转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缩小区域差距;3是向城乡统筹发展或城乡一体发展转型,调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人口城镇化,既要避免“城市病”,也要避免“农村病”。要素投入转型,是其他转型的重要条件。要由原来主要依托一般要素向主要依托高级要素转型,通过提高高级要素的投入比重去支持其他的转型。排放转型或生态转型,要依照10八大最新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转型需要触及的层面较广,要想真正实现这十大转型,我们必须从相对立体的层面着手,采取强有力的实质性改革行动。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