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从脚下起”冬天是个寒冷的季节,身上裹得再多,寒气还是能不断倾入体内,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更是要注意足部保暖。有人认为冷了,就要多穿,脚也一样,于是层层叠叠的套着,其实这样反倒影响足部的血运,使得血液循环不畅,不仅不会暖,反而可能造成足部的伤害。热水泡脚也是很多人的保健选择,恨不能把脚烫个通红才叫舒坦,可是泡脚的水温也很有讲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神经病变或轻微伤常导致脚的感染、破溃、坏疽等严重后果,有些患者被迫截肢。糖尿病可引起很多并发症,脚部的保护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做好脚的护理。
1、糖尿病足患者常有脚胼胝及嵌甲,胼胝可以作为异物,挤压深部组织而导致坏死,导致脚底出现溃烂长洞,成为穿凿样溃疡;嵌甲可因甲缘镶嵌到组织中导致损伤并带入细菌导致甲沟炎。在对胼胝及趾甲的修剪过程中,常因操作不当而损伤组织,并且会因剪刀的污染而诱发感染的发生。
2、脚气一般是真菌感染,存在脚气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因为它是造成脚部皮肤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合并细菌感染将会很难控制,积极治疗脚气,不然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穿鞋穿袜要合适,脚才舒适。
4、冬天泡脚有利于血液循环,可以睡个好觉。很多老人喜欢用温度较高的水泡脚,一方面容易造成损伤,我们讲究洗脚时的水温在35-38摄氏度,即用手摸上去感觉是温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试水温也可能出现偏差,应有感觉正常的人协助试水温或用温度计测量为好。再有就是洗过脚后,应注意用柔软的毛巾将脚趾缝逐一擦干,不要被水浸渍,防止糜烂及细菌孳生;用润滑护肤霜擦试足部,防止干燥、破裂;同时检查足部,确认有无裂伤或局部红肿感染,如有要及时就医。
5、中医按摩可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效缓解冬季手脚冰凉的症状。常用的穴位有劳宫穴、阳池穴、气冲穴、涌泉穴等。人们冬季手脚发凉多与体内阳气不足有关,属于一种“闭病”。冬季气温下降,导致肝脉受寒,使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肾脏阳气不足、手脚发凉。严重时还可能伴发疼痛。故糖尿病患者冬季手脚冰凉多与气虚、血虚、肾阳虚有关。
5.1阳池穴——位于手背侧的腕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的指缝。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而三焦是五脏六腑的总指挥,是元阳之气的主通道,按摩该穴可改善血液循环,温和身体。每天早晚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对侧阳池穴各次即可。
5.2劳宫穴——位于手掌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指尖的位置。每天早晚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对侧手掌的劳富穴各次即可,以感到手心微热为宜。
5.3、气冲穴——位于大腿根里侧。脐中直下5寸(约16.7厘米)距前正中线2寸(约6.7厘米)处。气冲穴下边有一根动脉,先用同侧食指指腹按揉该侧气冲穴,然后再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可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有益温暖下肢,按揉至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即可。然后再换另一只手按揉另一侧的气冲穴。
5.4、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足前凹陷处的第二三脚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每天早晚用手掌分别快速揉搓双侧涌泉穴次,可补肾壮阳、强筋健骨,有助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还可配合按揉各脚趾次。
6、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身体的保暖工作,从而预防手脚冰凉的发生。不仅外出穿着要保暖,尤其不要忽视了手、脚、头颈部的保暖,晚上睡觉时最好穿着棉袜以助保暖;吃得多、动得少,很容易让多余的脂肪囤积在体内,此时可以多做运动,不但可以消耗过多的脂肪,还能加强血液循环,让身体温暖起来;睡前用热水局部泡手、脚,不但可以促进血管末梢的循环,还有帮助睡眠的作用。用一个水桶装入热水、米酒和姜片(热水和米酒的比例1∶1),用来泡脚,有助于改善女性怕冷的现象。但泡完并擦干后应立刻穿上棉袜保温,睡觉时亦可穿着。
7、吃一些可以暖身的食物。多选择属性温热的食物或药材进补,让身体血液循环顺畅、气血活络,能达到御寒的作用。如羊肉、牛肉、虾、海参、牡蛎、鳗鱼等温热的食物,以及韭菜、紫苏、青椒、芥菜、甘蓝、辣椒、洋葱、南瓜、葱、姜、蒜,还有糙米、高粱、芝麻等食品。此外,在烹调或食用寒性的食物时,可加入一些热性的葱、姜、蒜、胡椒、辣椒、人参、黄芪、陈皮等调味料或中药材来调和。平时也可用枸杞子、红枣、人参、或生姜,冲泡茶水饮用,也能产生御寒的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