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以来,长江流域连日暴雨,江淮地区洪灾泛滥。苏皖两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大暴雨、特大暴雨袭击,一些地方雨情急、汛情猛、险情多、灾情重。
青弋江、水阳江、秦淮河先后告急,太湖、石臼湖、固城湖、鄱阳湖水满为患,不少堤岸发生管涌、渗漏、崩岸,险象环生。
在这关键时刻,习主席对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支持地方防汛救灾作出重要指示。第12集团军“临汾旅”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示要求,多名官兵锋镝间发,奔赴防汛救灾第一线。
他们发扬能打硬仗的光荣传统,发挥突击队作用,时刻冲锋在防汛救灾第一线、战斗在抗洪抢险最前沿,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亮丽篇章。
闻令出动,到防汛抢险一线去洪灾袭来,人命关天。
7月2日23时许,安徽宣城双桥联圩段水位最高处距堤顶仅30厘米,随时都有漫堤危险,严重威胁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汛情就是命令。7月3日零时30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临汾旅”紧急出动余人,携带冲锋舟、救生衣等专业抗洪抢险器材,分两个梯队,连夜冒雨赶赴宣城受灾地段,支援地方抢险救灾,加固堤坝,构筑子堤、搜排民房,转移受灾群众。当晚,因灾情紧急,该部多人紧急转赴郎溪县。
7月3日9时许,江苏南京溧水区庙头村发生漫堤险情,并出现部分溃口。灾情就是命令,“临汾旅”余名官兵在政委廖文生带领下紧急出动,向任务区疾驰。
7月3日14时许,该旅人在副政委周长青带领下,紧急出动,前往江苏南京高淳区定埠镇加固堤坝。
灾情紧,军令急。一连三道军令催征,该旅官兵如箭在弦,动若风发,第一时间在苏皖多地打响了沿江堤防“保卫战”。
连日强降雨,芜湖市青弋江南陵段林都圩超警戒水位,圩堤多处塌方渗漏,危及圩内10万亩农田、14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命令你部即刻赶赴安徽南陵许镇,执行加固堤坝、转移群众和水上救援任务。”第四道军令旋即再至,7月3日17:58,该旅名官兵紧急出动,当晚23时许到达许镇林都圩附近地域。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汛情、险情接踵而来,一场场和时间赛跑的抗洪战斗接连打响。
7月4日13时55分,该旅余人,赶赴安徽无为县,当地刚刚遭遇了当地有资料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
4日13时58分,该旅余人,疾驰余公里,赶赴安徽繁昌县加固堤坝。
6日凌晨,南京高淳区固城镇黄金岗一处圩堤发生重大险情,当地政府急电部队支援。22时许,名官兵向高淳进军。到达圩堤后,官兵们顾不上休息,连夜苦战,终于在天亮前使圩堤转危为安。
6日12时,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石硊圩大河桂段出现险情,随时都有漫堤和决堤的危险,严重威胁下游1万余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汛情危急,余名官兵立即从南陵县九连乡高坝地段抗洪现场转战石硊圩。在大雨滂沱中连续奋战,迅速构筑起高1米、宽3.5米、长余米的子堤。
出征!急进!“临汾旅”余名官兵,在江苏南京溧水、高淳,安徽宣城和芜湖4个方向11个防汛点,展开抗洪抢险任务。
静波安澜,两千官兵锁大江连日来,这个旅官兵不惜一切代价,昼夜加固堤坝,搜救、转移群众,用血肉之躯与肆虐的“洪魔”搏击,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次险情。
在南京高淳水阳江堤坝上,官兵装沙袋、运石土、固堤坝、填缺口,连续奋战6小时,成功加固堤坝,搬运土方累计达多立方米。在芜湖南陵县九连乡高坝地段,官兵们在深夜紧急抢救溃堤,搜救被困人员0余人。
暴雨黄色预警!红色预警!防汛橙色预警!红色预警!
7月初,南京市高淳区大雨侵城,外洪内涝,险情迭出。危急关头,该旅紧急增援高淳防汛,某营教导员张率带领名官兵火速赶到汛情最危险的镇南村陈家河,与群众一起阻止河水漫堤。在加固圩堤现场,官兵们分组在陈家河沿线险段进行作业,有的挥锹挖泥装包,有的肩扛手抬,奔跑在泥泞的堤段上,他们顾不上吃饭,个个成了泥人,但没有一人停顿退缩,直到夜里10时30分才完成抢险任务。
在得知水阳江水位超警戒水位3米多、临近历史新高、危及近10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副政委周长青连夜率多官兵,冒着瓢泼大雨,赶赴地处沿江砖墙镇相国圩处的大花滩险段构筑子堤,从晚上11点连续干到凌晨2点,直到在低洼处筑起米的防浪墙,结束时,有的官兵累倒在地。
朱雀桥边野草花,清波荡漾柳围堤。昔日风景秀美的秦淮河,成了防汛救灾的战场。7月4日下午,官兵冒着大暴雨在南京溧水区石湫镇石湫圩马庄桥围堵缺口。深夜,在秦淮河外河庙头地段,余名官兵在暴雨中奋战,构筑高1.5米、宽1米的防护堤3.8公里,封堵溃口余米。
持续降雨,水位不断上涨,管涌渗漏频发。在滔滔洪水面前,“临汾旅”攻运先锋营官兵用肩扛、用车推、用锹铲,迅速封堵管涌。
在郎溪县第一联合圩朱侯村段,战士们在烈日下抓紧加固圩堤,积极应对台风“尼伯特”可能带来的叠加风险。
在芜湖漳河平铺郑渡圩大堤,官兵持续奋战,及时封堵大堤上出现的管涌,确保大堤稳固。
截止7月14日18时,该旅累计加固堤坝27.62千米,构筑子堤6.8千米,挖排水沟6.37千米,封堵涵洞23处,处置堤坝滑坡渗漏47处,处理塌方11处,克服管涌险情10处,累计动用土方近2.3万方,转移受灾群众人。
猛狠拼犟,名党员根桩面对肆虐的“洪魔”,这个旅名党员组成39支党员突击队,始终奋战在宣城、芜湖、溧水、高淳四个方向11个防汛点上。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劈波斩浪,一面面党旗军旗迎风飘扬。
在一场场硬仗、恶仗面前,旅长汪军民、政委廖文生坚持随队指挥和作业,党员干部个个喊响“向我看齐”“让我来”“跟我上”的口号,自觉站排头、打头阵、挑重担,充分发扬该旅猛、狠、拼、犟的攻坚传统,在抗洪一线践行“两学一做”要求,成为防汛救灾的中流砥柱。
在这个旅,每一名党员都成了深扎堤岸、强基固堤的木桩。记者在抗洪一线看到,无论是加固堤坝、构筑子堤,还是封堵管涌、转移受困群众,共产党员总是冲在最前方。7月4日上午9时,某连连长刘飞带领党员突击队受命解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一名老乡被困树上两个多小时,当时水位不断上涨且情况紧急。刘飞连长二话不说游泳米,并爬上树解救群众。5日凌晨,高淳区固城中心小学黄金岗地段部分塌方,随时有溃堤危险,某连指导员乾伟坤带领党员突击队的10名战士迅速下水,在没胸的河水中打桩加固,填充碎石袋,连续奋战近6小时,成功化解险情。
暴雨一场接一场地下,硬仗一场接一场地打。连日来,第一个涉水探路的是党员,第一个驾舟救人的是党员,第一个跳进激流的是党员,最后一个吃饭休息的还是党员。此次该旅参与抗洪的余名党员,在抢险中平均每天休息不到5小时,党员们为营救遇险群众和加固堤坝,常常是顾不上吃饭喝水。下士党员王伟刚做完右脚拇指甲沟炎手术,坚持参加抗洪任务,并第一个跳进湍急的洪水中;中士党员段鹏飞右肩胛骨天生缺一块骨头,抗洪以来由于搬运沙袋连续受压,导致骨头变形突起,医生建议他不要再扛沙袋,他却拒绝说:“右肩不行,我还有左肩,双肩不行,我还有双手可以抱!”某营机枪连指导员蔡少闻瞒着待产妻子走上抗洪大堤,一干就是9昼夜,旅领导了解情况后当即安排他休假,并派机关干部去连队代职,蔡少闻回家当天就喜迎女儿多多的降生。
抗洪现场,该旅还广泛开展“战‘洪魔’当尖兵”“水线入党”“火线立功”活动,激发官兵争先创优、建功立业的热情。7月8日下午,该旅十余名在抗洪抢险中表现突出的抗洪勇士,在宣城郎溪县第一联合圩抗洪一线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用行动诉说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从到抗洪一线开始,十几天过去了,该旅每天都要组织人员出击,官兵们衣服多次被汗水、雨水和泥水浸透。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人掉队。不少官兵出现感冒、皮肤擦伤等,但都坚持不下火线。
已经转业在家、等待安置的原副旅长王竹鸿主动请缨,要求到抗洪一线去。他说:“我是一名老兵,更是一名党员!”某营机枪连连长喻宏刚休假到家,听说部队抗洪消息,当天就从家直接奔赴抗洪点,带领连队走上抗洪大堤;某连炊事班长官子鹏未婚妻从老家刚到南京,原本打算登记结婚,结果连面都没见上。
在这场抗洪救灾战斗中,该旅有38名党员主动推迟或中止休假,7名官兵推迟结婚,57名官兵家庭遭受洪灾,3名官兵家属临产……他们把满腔热血献给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为“光荣的临汾旅”那面血染的战旗增添光彩。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在这“七下八上”的传统雨季,江淮流域仍有较明显的强降雨过程,防汛形势异常严峻。该旅官兵正在严阵以待,坚决完成防汛救灾任务。
一十八年,新一代官兵在成长从到,刚好18年,是一代人成长需要的时间。那一年,走上抗洪战场的大多是“75后”“80后”。这一次,是一样年轻的“90后”“95后”。
18年过去,还是那条长江,还是那群年轻的战士。18年,不变的是军人的使命和担当,还有那对人民的赤子之情。
随着一声令下,年轻的士兵义无反顾,迎着滔滔洪水冲锋。“我们面前没有攻不破的城!继运城大捷,连克临汾立奇功!我们是‘光荣的临汾旅’,勇猛顽强老传统……”他们唱着战歌,沿着自己选择的路,在被誉为“中国陆军窗口”的“临汾旅”茁壮成长。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这个旅余名官兵不知疲倦、连夜奋战。四连战士张海威连续在大堤坚守50多个小时,困了就打会盹,渴了就喝口雨水。他们头顶烈日,脚趟洪流,为人民群众筑起了“生命防护堤”。
在抗洪抢险一线,这群年轻的战士响当当。他们不再是孩子,穿上军装就是山一样的男人。必须扛起这沉甸甸的重托,这就是军人的样子。“群众工作模范连”排长陈曦为了消除母亲担忧,在受领任务当天,给您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我最近有任务,比较忙,勿念。抗洪大堤上,也有很多战士,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而隐瞒实情。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官兵忙碌的身影。抗灾一线上,那满身的泥水,是成长的注脚。那肩扛的沙袋,是对时代的担当。那满脸的泥巴,描绘了最绚丽的青春。
在芜湖县湾沚镇的罗保圩,官兵们列队整齐,口号嘹亮,纪律严明,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22岁的某营机枪连刘飞,是一位班长,扛运沙包时他拼命地干,满手都是血泡;当别人休息时,他依然在扛沙包。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命?”他说:“作为一名军人,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作为班长,我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看到这些子弟兵,江城百姓放心了。
7月4日天气转晴后异常闷热,战士游江动作如风、分秒必争,脏活累活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仿佛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老虎”。过度的体力消耗,使其出现了昏厥的征兆,战友们劝他下去休息,但他却仍坚持不下“阵地”,豆大的汗珠顺着沾满泥水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掉,最终因体力透支而昏倒。经过卫生员的处理,半小时后,他清醒过来,挣扎着站起来,不顾战友的阻挠,又一次冲了上去,并坚持到了任务结束。
还有一位战士,他叫宁鹏超。半个月前,因为战术训练时受伤,导致左手肌腱断裂,经手术修复后,医生要求他在三个月内不得高强度用手。来到芜湖县的抗洪抢险现场后,连队领导尽量安排他做一些轻体力的活。7月5日,圩埂上出现管涌,官兵们纷纷不顾安危直接跳入水中,扛起沙袋直往河里扔。眼看着战友们用生命在抢险,宁鹏超不假思索,抄起沙袋便加入了队伍中。宁鹏超告诉记者:“为了军人的职责,为了人民的安康,做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我无怨无悔。”
军令如山,使命在肩。不少官兵才十八九岁,一些还是独生子女,他们稍显稚嫩的肩膀承载了太多的重担,太多的希望。在泥泞的大堤上,在烈日下,在暴雨中,在齐腰的洪水里,他们没有人退后一步,俨然成了“抗洪神器”。
风雨过后,终会浪静波平。他们在,千里堤岸就在,身后的万千百姓就在。
奋战抗洪一线★堤坝书写忠诚
作者
韩志言、戴强、刘吉强、陈飞
摄影
谢浩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