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笔者已恭敬地迎请“孔圣人”就大数据技术的运作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想让他老人家也顺带把大数据应用部分也讲一下,但由于我们的“圣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不得已只好放到下篇里来说一说。
在让孔子发话之前,咱们先找个外国人热一下场儿。英国大数据权威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说过:“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如今看来,这句话真是完全正确。自年以来,大数据在中国发展迅猛,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医疗卫生、电子商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工业制造、金融信贷等,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就请孔子来为我们大家讲一讲大数据的三个比较典型的应用领域:生命健康、社会管理和复杂性科学研究。
另外,在上篇中,我们也曾提到大数据与周易的相似性。这里再予以简单说明一下。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挖掘,即对观测到的数据集(经常是很庞大的)进行分析,目的是发现未知的关系和以数据拥有者可以理解并对其有价值的新颖方式来总结数据。通过数据挖掘过程所推导出的结果经常被称为模型(model)或模式(pattern),例如,线性方程、规则、聚类、图、树结构以及用时间序列表示的循环模式。(《数据挖掘原理》p1)
而与此相对应,“《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大意是讲,《易经》有四象,用来显示变化;在卦撰系文辞,用来传达道理;文辞中或吉或凶的占语,用来判断行事。其中,“象”就是数据模型用以拟合规律,“辞”就是数据的分析和总结用以揭示规律,“占语”就是数据模型的输出结果,是一种对规律的运用。此外,周易和大数据都有基于“整体观”分析事物的倾向。因此,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共通性。
“
大数据乃阴阳之道,仁知所在,盛德矣!
当下,随着生命科学和大数据的融合,生命健康行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生命大数据不仅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巨大飞跃,也将使“精准医疗”变为可能。苹果的大数据医疗平台Researchkit就是专为医学研究者打造的一款软件基础架构,让iPhone或AppleWatch成为有力的诊断工具。此外,近年来,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已将基因组科学作为生物产业重点领域,而大数据分析工具加强了他们解读基因信息的能力。如果将基因数据比喻为人类的密码,那么获得密码远远不够,只有破解密码,基因数据才能体现价值。如今,多家中国企业已经布局基因技术,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就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
在孔子看来,大数据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并不新鲜。早在多年前,他就在《周易·系辞》中讲过,“一阴一阳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盛德大业至矣哉!”意思是说,一阴一阳的转换变化就是道。继承发扬此道的就是善,成就此道的就是性。仁者发现此道就称之为仁,智者发现此道就称之为智……广泛涵容天地万物称为大业,每天变化不息称为盛德。
简而言之,孔子认为,周易是一种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高深学问,而只有仁者和智者,即有道德和有智慧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它的精髓。换句话说,周易思想之目标就是要让人们达到一种和谐畅达的生命状态,把人们塑造和培养成品行善良、为人忠厚的君子。
这一点也在《周易·系辞》中的其他部分得到印证。“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意思是说,圣人用《易经》来洗濯内心,退而隐藏于深密处,吉凶之事与百姓同忧患;神奇而能知晓未来,睿智而能含藏往昔。(圣人之外)谁又能做到这样呢?另有“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也,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意思是说,能够知晓几微事物是多么神奇啊!君子与在上者交往不谄媚,与在下者交往不亵渎,可以说是知晓几微的体现吧?几,就是事物变动的细微征兆,吉凶结果可以预见。君子发觉几微之变就要开始行动,不会等到一天之后。
当然,对于咱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讲,超凡脱俗实属不易,周易更多是一种算命的工具。不过即便如此,它还是能让我们在趋吉避凶中,改善我们的生命状态。而现今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健康医疗,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算命”,只不过它要借助传感设备搜集人体数据,而不能像周易靠心物交感的方式采集。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在生命健康中发挥得作用会越来越大,不仅会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会促进我们道德和精神的提升,正所谓:“大数据乃阴阳之道,仁知所在,盛德矣!”
“
子曰:大数据乃天地人之道,成礼乐之制,可以治国。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于包括人、财、物、事等在内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管理信息需求,与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不期而遇。目前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
建立大数据中心,及时搜集、实时处理数据信息,协助政府政策法规制定,减少因缺少数据支撑而带来的偏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坚实基础。
打造大数据电子政务平台,建立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促进政府和公众互动,可以更加及时地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畅通利益诉求与沟通渠道,建立主动应对的社会治理模式。
基于大数据对社会运行进行历时性和实时性分析,加强社会风险控制,提高政府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现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而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时也说到:“把执法权力关进‘数据铁笼’,让失信市场行为无处遁形,权力运行处处留痕,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实现‘人在干、云在算’。”
“社会治理”可以说是孔子毕生追求的事业。在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他唯一不变的就是对礼乐制度的坚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些堪称经典的话语体现着孔子在修身养性的同时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而前面提到大数据技术可以协助政府的决策,降低社会风险,有效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有利于领导和百姓规范自身行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而与孔子的“克己复礼”和“仁政”思想不谋而合。
此外,在孔子看来,大数据的社会治理思想跟周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意思是说:《易经》这部书广大周备。含有天的道理,含有人世的道理,含有大地的道理。他还说过:“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意思是说:戒惕可以使人平安,掉以轻心则导致倾覆。戒惕的意义非常大,各种事物赖以发展,自始至终保持戒惕,以远灾避害为宗旨,这就是《易经》的道理。他还讲到:“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意思是说:凭借阴阳两方面的道理来拯济百姓以行动,彰显得失吉凶的应验。简单来讲,就是孔子认为,周易蕴含了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变化规律,可以引导人们做正确的事情,以远离天灾人祸,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
对于治理社会的统治者而言,孔子也说过:“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大意是说,圣人通过《易经》斋戒其心,为了神妙地显明其道德。所以关闭门户叫作坤,打开门户叫作乾,一开一关叫作变,变化往来没有穷尽叫作通;(《易经》之道)有所显现叫作象,有所成形叫作器,用以制作礼乐制度以施民用叫作效法,用以使百姓日常运用叫作神。也就是说,统治者凭借周易,就能掌握社会治理规律,为政以德,建立制度,规范百姓的行为。此外,还有人进一步阐发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提出“五行管理法”,借助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协调人事关系,形成一套非常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象数易学与逻辑》p)。据此,子曰:“大数据乃天地人之道,成礼乐之制,可以治国。”
“
子曰:大数据乃复杂科学之利器,精妙微深,观象无形
复杂性科学是与传统科学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传统科学奉“还原论”的方法论为圭臬,主张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把研究对象当作无生命的个体,层层析解,探究本源。复杂性科学则要超越还原论的束缚,重视要素组合所带来的结构、功能的涌现,认为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它试图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合作的机制,打破自牛顿力学以来主宰世界的线性思维,创立一种基于整体观的新型科学范式。
现代混沌理论
现代分形理论
而大数据的4“V”属性:Volume(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Value(数据价值高),Velocity(数据处理速度快),恰与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多样性相一致,从而成为推动混沌分形、自组织、耗散结构等复杂性科学发展的一大利器。
而孔子认为,周易本身就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复杂性科学。他曾谈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意思是说,《易经》这部书啊!不可须臾远离,它体现的道理屡屡推迁,变动而不停留,周遍地流动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不可执着于典常纲要,要适应具体的变化。其中,“易”即是大数据,它在不同卦爻之间周遍的流动,充分体现了其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整体观才能把握其变化之规律。
一旦人们把握了规律,就可以对事物做出判断和预测。这不仅是基于大数据的复杂性科学之目标,也是周易的目标。《周易·系辞》有言,易可以断‘天下之疑’。而其判断依据就是对“周期性”宇宙系统进行的长期而有规律的总结:“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意思是说,天下万物何尝有思虑?天下不同的万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终点,千百种思虑都能统一。天下万物何尝有思虑?太阳往西则月亮东来,月亮往西则太阳东来,日月相互推移而光明产生。
再如《周易·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就是警告人们天气冷起来了,足踏到霜,马上要想到不久坚冰会到来的。这是对气温寒冷的预测,是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气温变化规律出发的。
《周易与应用》一书则指出,“周易的预测是一种全息论中的潜在信息系统,“潜”是尚未表现出来的信息,只是以浓缩的形式,隐蔽地存在着。每个事物的显信息是有限的、特定的,而他背后却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潜”信息,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知觉”,或者弗洛伊德所讲的潜意识,或者生物遗传信息。”(《周易与应用》p)目前大数据的预测基础还是偏向于显性信息,对于隐性信息的挖掘不够,而周易则是显性信息不足,隐性信息充裕,这也是大数据与周易未来需要互相弥补的一点。
其实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二进制代码就是莱布尼茨受到《周易》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现在有些人将《周易》象数预测称之为“递归论”,然而由于西方分析思维的局限性,未能在人工智能和系统中把周易思想提高到从整体上主宰一切复杂计算的至高地位,而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应用。也有学者指出,周易中包含了大量算学思想,在未来可以尝试与大数据算法相结合,以促进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据此,子曰:“大数据乃复杂科学之利器,精妙微深,观象无形。“
总而言之,孔子整体上对大数据的看法还是比较乐观的。虽然大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但是相比于其所带来的巨大价值,不能成为阻止其发展的理由。此外,孔子认为,大数据技术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就必须积极借鉴周易思想,从东方文化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最后,我们请孔子赋诗一首,以为整个大数据技术的讨论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生死变易两千载,世殊时异正理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常却有常。
谨以此文向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孔子致敬!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杨天才译注.周易.北京:中华书局,
[3]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
[4]张银奎等译注.数据挖掘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张延生.象数易学与逻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5]沈炜民.周易与应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