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甲沟炎专科治疗医院 >> 甲沟炎医院 >> 公道区间论引领经济列车又稳又快运行

公道区间论引领经济列车又稳又快运行

 

"公道区间论"引领经济列车又稳又快运行

近日,备受市场关注的201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已出炉。对广大公众来说,最为在意的是两个数据--GDP和CPI。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同比增长7.6,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7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他指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公道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公道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7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他指出,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公道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上限与下限构成的"公道区间论"成为市场理解和预判宏观政策带来了新视角。上限不是天花板下限也不等于底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安稳,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公道区间(国内生产总值符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7.5左右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也控制在年初预判的3.5以内),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对我国这辆经济列车来讲,未来经济环境更加扑朔迷离,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又有下行压力。稳增长是经济运行的"下限",即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领导层把今年的经济运行"下限"定在GDP增长7.5左右,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较低增速。相比之前动辄两位数的增速,确切差距甚大。但考虑到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5年前、十年前相比,现在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都大不一样。当前,我国经济的潜伏增长率着落已是客观规律,目前增速放缓也是我国政府"故意的"政策选择。不能片面寻求GDP,也不可能不讲GDP,只有摆脱"唯GDP论"的心理桎梏,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才能推动我国经济走上转型升级之路。防通胀是经济运行的"上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依照今年初设定的目标,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要控制在3.5左右。目前外部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正走向尾声,国内政策信号明确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监管层加强了对流动性的管理,下半年国内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范围将放缓,央行公布的2季度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显示企业和居民通胀预计进一步减弱。另外,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远低于年初制定的目标。因此,在不出现大的意外波动情况下,防范通货膨胀的"上限"目标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固然,经济速度不是一下子降下来的,要避免大的波动,也是客观规律的需要。经济公道增长的"下限"不是"底线","底线"是经济增长7。"下限论"实际上是一种"底线思维"--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但不能低于潜伏增长率,主动调结构但不能危及经济稳定。如果突破底线,决策层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在这类判断的背后,是一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市场不应再因短线视角堕入底线思维的误区。公道区间内运行让市场之手发挥更多作用李克强总理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多年未有的扑朔迷离局面,全球经济复苏艰苦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交织,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较多。今年则要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肯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对此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但也要付出很多努力。对宏观调控来说,可以把"公道区间论"作为我国经济列车配置上的仪表盘。这就需要掌控好公道区间和政策框架: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当经济运行逼近上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防通胀。稳增长为调结构提供了空间和基础,调结构将奠定长时间稳增长的基石。同时,保证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得经济运行保持在公道区间。另外,还要注意"上、下限"指标值不会原封不动,但在一段时间内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市场和社会就会构成稳定预期。进一步说,调控要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标,让经济运行处于公道空间,还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有效地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更显著地增强市场活力。调控手段将限制在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这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就是经济运行的公道空间,只要不越出这两个限度,政府的行政干预之手就不会轻易出手,能够让市场自行解决的就让"市场之手"来进行调理。事实上,决策层"让经济运行在公道区间"的政策意图,不仅是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为我国经济更好的转型升级和推动各项改革创造条件。目前,中国经济中面临白癜风构成的缘由很多困难和挑战,经济环境更加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经济延续健康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宏观政策应充分掌控好经济运行"上下限"。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加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稳增长实际就是要保就业城乡居民就业作为衡量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样印证经济安稳。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国家统计局每一个月一次失业率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我国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可见,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就业贡献度总体上保持不断提升的态势,其主要驱动因素可能是三次产业结构的积极变化,即作为"最大就业容纳器"的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目前的困难是大学生就业。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就业水平将极大考验政策决策。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对今年的就业给出了预期目标,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但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何在经济增速稳中趋降到背景下实现就业的稳定增长,在不扩大货币投放的情况下找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平衡点,是考量政府调控手段的一道困难。7.5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直接相干。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否则就会直接冲击就业。2008年和2009年曾被动有过一次"压力测试",当GDP滑到7以下时,就业确切出现了问题。因此,保持7.5的增速,实际上也就是为了"保就业"。今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吸纳能力将逐步增强,即使经济增速再低一些,就业之"底"也是有保证的。另外,实现稳增长和保就业,还应当建立更加准确、权威的就业统计体系,以供决策层参考。所以,保持公道的经济增速十分重要,即"公道区间论"为经济列车配置上仪表盘。没有一定的速度,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良民生就没有物质基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无从谈起。有人认为,经济减速有利于倒逼结构调整,但速度不是越低越好。经济一旦失速,进入惯性下滑轨道,信心缺失与经济下滑就会构成恶性循环,不但结构调整难以有效推动,而且经济基本面还会遭到巨大伤害,重启的难度和本钱也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既不能不顾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盲目刺激经济增长,也不能放任经济减速跌出公道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hj.com/wazz/8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