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指甲向来是广大家长既不喜闻也不乐见的一种现象,咬指甲只不过是一种不良习惯,无需大惊小怪,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病,得治!
咬指甲确实是种病咬指甲是指在紧张、压力、饥饿或无聊状态下啃咬指甲或趾甲的习惯性行为,有时也是心理或情绪失控的症状,通常始于童年期,青春期明显加重,并可持续至成年期。
这种病是一种强迫性、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习惯,患者有时无法或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医学上此种行为称为“咬甲癖”(onychophagia),是一种轻度自残行为。
咬指甲能降低过敏一项研究表明,爱咬指甲的小孩更不易过敏,该研究负责人BobHancox教授表示,吮拇指和咬指甲可能使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微生物,从而改变其免疫功能,使得他们更不容易发生过敏症。
研究结果显示,儿童13岁时,38%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的儿童过敏原测试阳性阳性,而相比之下,童年时无此习惯的儿童相应的比例为49%。更惊人的是,童年时期既吮拇指又咬指甲的儿童中此比例仅为31%。
单从研究结果来看,吮拇指又咬指甲似乎是有益于儿童的健康,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咬甲癖的成因及影响关于咬甲癖的确切病因仍存在争议,主要与患者的心理、后天习惯及家庭因素有关。机体心理压力大、紧张或焦虑时很容易出现咬甲癖,这或与咬指甲实际上是人面对压力时的一种应对机制有关。还有些人是为了寻求自我放松,或是机体无聊时的也可诱发咬甲癖的发生。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咬甲癖是吮指习惯的延续,因此幼年时期存在吮指习惯的儿童或更容易发生咬甲癖。
有些情况下,咬甲癖可与其他疾病共同发生,这或涉及到了精神科问题。据统计,精神科门诊中2/3以上的咬甲癖儿童同时伴发至少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
该研究报道,1/4以上存在咬甲癖的儿童及青少年同时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60%的咬甲癖儿童存在刻板行为,如咬唇、撞头、撕皮、拔毛等。此外,还有多种精神疾病与儿童及青少年咬甲癖相关,包括ADHD(74%),对立违抗性障碍(36%),分离性焦虑障碍(20%),及遗尿(15%),抽动障碍(12%),强迫症(11%),精神发育迟滞(9%),重性抑郁障碍(6%)等。
严重咬甲癖还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其身体健康。具体表现为,社交方面,咬甲癖可引起患者的自卑心理,患者情绪消极;健康方面,咬甲癖严重可致出血,感染时还会发生甲沟炎、继发性细菌感染等,严重时可导致指骨骨髓炎及瘢痕等。
咬甲癖还会影响面容美观和口腔功能,长期咬指甲或吮手指可造成前牙开颌,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美观和口腔功能,由此还可继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由此看来虽然咬指甲对降低过敏有一点帮助,但是它的的害处远大于此,所以小编真心劝解那些还喜欢咬指甲的亲们快改了这习惯!
别慌,这病有治通常情况下,这类不良习惯可自行消失,轻微状况下无需治疗,不会引起明显的躯体及社会后果。但是,如果对于长时间且经常咬指甲和/吮手指,或与其他合并症同时存在时则需格外留意。为防止上述危害的发生,适当的干预措施应予以实施。那么干预措施又有哪些呢?
消除咬甲癖最有效的方法是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相结合。首先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检以明确病因。若为心理因素则可帮助患者减轻压力,或为其提供情感支持,鼓励患者戒掉此不良习惯。
既往研究显示,习惯逆转可有效治疗咬甲癖。治疗内容主要包括意识训练、放松训练及替代行为,通过替换为其他动作来消除咬指甲的习惯。此外,还可通过厌恶疗法来帮助患者,但是该疗法则存在争议,或可增加患者的焦虑感。
行之有效的方法涂橄榄油降低指甲对机体的吸引力;将指甲边缘修剪整齐;戴手套;嚼口香糖;无聊时运动起来等;
方法有点土,但是真的挺实用!
MedSci、环球科技网等综合整理
文字:金雨希朱亚运
编辑:祝亦楠
江苏科技报∣有货、有趣、有态度长按,识别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白癜丸价格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