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篇文章.05.23
也许大家对“肠漏症”(LeakyGut)还非常陌生,但如果我告诉你大多数的顽固性皮肤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牛皮癣、异位性皮肤炎、慢性疲劳、关节疼痛、痛风、自体免疫甲状腺疾病和食物敏感(或食物不耐受)都与肠漏症有关时,也许你就会愿意好好了解一下了。而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些疾病跟肠道有关,这才是问题真正很严重的所在。
什么是肠漏症?
肠漏症(LeakyGut)的专业术语是“小肠渗透力增加”(Intestinalpermeability)。简单通俗地说,肠漏症只指肠道粘膜受损,细胞渗透性增加,所以无法做好它应该做的守门员工作,让原本不该进入血管的大分子食物蛋白质溜进人体,以致引起免疫系统把他们当成入侵的敌人,进行不断地攻击。我们的免疫系统,刺激淋巴球制造出IgG或IgE抗体來对抗从肠道中渗漏到血液中的大食物分子,而导致身体产生的各种慢性炎症疾病。
更确切的来说,肠漏症是亚健康這场战争的序幕开端,它也是自律神经失调及免疫系统失调疾病的上游成因。(非常重要!再强调一遍!)
肠道健康对身体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百病治疗都应该先从脾胃调理开始,这不无道理。早在2,年前,希波克拉底就说过:万恶疾病的源头,始于胃肠道。(古希腊著名医师,前年-前年)而我们直到现在才慢慢认识到,他当时的这个医学观点有多正确。最近20年临床医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对肠道健康的认知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保障肠道健康和肠道保护屏障的完整性,已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Dr.ChrisKresser)。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而人体的免疫功能95%位于肠道。你有没有想过?胃肠道,其实是独立于身体器官之外,连接口腔到肛门的一条空心管。恰恰是由胃肠道来决定,哪些食物会被排泄掉,哪些食物会留在体内。健康的小肠粘膜原本应该是紧密连接的,它存在的作用是只允许营养物质进入血液,把毒素、大食物分子和有害微生物拒之门外。但如果你有漏肠症,会导致肠道内炎症和破坏吸收营养的肠道绒毛,进而损害肠道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当肠道内壁受损越来越严重时,一些致病菌、真菌、或未消化的食物颗粒就会进入血液,引起了身体抗原和抗体反应—即:过敏。身体也开始了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是酝酿各种慢性疾病的致病土壤(PetersonLW,)。
当一个人的胃肠道黏膜没有损伤和炎症时,他/她就会有足够大的“纠错容量”去包容和校对来自外界的过敏原和毒素—如同一个只装了1/3的杯子,它能装更多的水,而不会溢满出来。但如果胃肠道已有严重的问题,就像一个已经装了9分满的杯子,只要接触一点点的过敏原和毒素,身体就会不堪负荷。所以,对于有肠漏症的人群,如果把引起过敏源头找到,避开那些食物不吃之后,全身过敏症状就会大幅减退。
肠漏症的成因?
肠道的黏膜层由细胞膜(Cellmembrane)构成,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肪(Fat)。脂肪是起防水作用的,它不但保护了细胞质不外泄,也不会让水进入细胞膜。以肠粘膜为例,它就宛如一块诺大的智慧型防水布:它有选择性地将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吸收进血液,把有害物质和毒素抵挡在外。好的肠粘膜细胞应该是一个尽职的守门员—它会只让好的养分进来,不让破坏分子进入。
但如果制造这张智慧型的“肠粘膜防水布”的原料本身就不好(如:长期吃大量反式脂肪,欧米伽6和欧米伽3比例严重失衡的食物),那这张“防水布”的吸收营养和防渗漏效果就不会好—该吸收的营养不能被吸收,不该漏入身体的毒素却进入了身体。那些不慎进入身体的大食物分子与抗体(Antibody)之间的战争,就造成了一系列食物过敏和身体炎症反应。
每个人因为饮食和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我们肠道内这张“肠粘膜防水布”的质量良莠不齐。那破坏“肠粘膜”的诱因大致有哪些?
1.不良的饮食习惯
在所有引起肠漏症的食物中,麸质(Gluten)的破坏力是最强的。麸质就是存在于小麦制品的面筋,一种存在于谷物中具有黏性的蛋白质。麸质会引发肠道分泌一种名为连蛋白(Zonulin)的物质,而这种连蛋白会破坏小肠壁绒毛,分解肠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使肠道壁产生更大的缝隙,引起肠漏症。
近年来对麸质敏感、过敏的人群数量猛增,很重要的原因是:小麦种子为满足食品加工需求已被改良,而改良过的小麦中的麸质蛋白与过去的非常不同。新的麸质蛋白,具有令人震惊的致炎能力。另外,工业食品加工面粉的环节中,还加入了一个脱酰胺(Deamidation)的步骤,这个步骤把麸质蛋白变成水溶性的(麸质蛋白本身不溶于水),便于面粉和其他食物添加剂融合。这个让食品商获利,但却让全球1/3人群身体遭殃的脱酰胺步骤,极大地增强了麸质导致细胞发炎的能力。除麸质之外,小麦中的酶抑制剂(EnzymeInhibitors)和外源凝集素(Lectin)也会对肠道产生极大的破坏。
含麸质最高的食物:(占总蛋白成分)
小麦(包括一切以小麦面粉做基础底料的食物)—-69%
玉米—55%
蜀黍属谷物(如:高粱)—52%
大麦—50%
黑麦—30-50%
稷麦—40%
燕麦—-16%
大米—-5%
如果你已经有食物过敏或自身免疫性方面的疾病,一点含的麸质食物都不能吃。因为你每吃一次,攻击人体自身细胞的反应过激的免疫系统,就需要3个月才能平复下来。这样算下来在1年12个月的时间里,你只有4次修复免疫系统的机会(NCBI,)。
除麸质之外,人工精制白沙糖,含毒素,煎烤油炸和添加剂的加工食品也极容易破坏肠道环境,引起“肠漏症”。对某些食物已经产生慢性敏感的人群(以IgG和IgE测试结果为准),应该要避免以下食物,避免引起或加重肠漏症。
2.环境中的毒素
我们每天几乎都被数以万计的毒素和化学物质包围,其中抗生素滥用、蔬果上的杀虫剂残留、没有被过滤干净的自来水、滥用退烧和非甾体抗炎药是导致漏肠症的最主要的生活和环境毒素来源。在平时生活中,以下饮食习惯都能提高肠粘膜的防护作用:
装有过滤功能的净水器,或买高质量的饮用水(不含氯和氟)
在非必需情况下,不用或少用抗生素药品
选择农药残留清洁效果好的有机清洁剂
少吃NASIDs消炎药和其他药物滥用
少滥饮酒精伤害肠胃黏膜
饮食中平衡Omega-3/Omega-6的摄取比例(具体可参考《垃圾食品、外卖和黑暗料理,让我们随时处于“炎症状态”,怎么破?
方法:多吃欧米伽-3。》)
避免高精制淀粉和高纤维饮食。
3.生活上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使得肠胃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营养吸收率降低;肠胃酶的产量降低至正常的1/20,;消化系统的血流量可减少至平时1/4,导致新陈代谢减缓等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削弱免疫系统对身体感染的反应,让致病菌和病毒有机可乘,从而导致慢性炎症和肠漏症。
人体的B淋巴球为什么会对(未妥善消化的)食物蛋白质分子产生抗体?
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蛋白质全部分解成氨基酸(Aminoacids)再吸收。这样以来,具有抗原性的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大蛋白分子就不会进入血管捣乱,B淋巴球也不会制造出对抗食物的抗体(Antibody)了。但实际上%杜绝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胃肠道黏膜并不是%密封的,很多营养物质会由肠粘膜之间的缝隙渗入,有些大的食物蛋白质分子甚至会被肠粘膜用吞噬的方式主动吸进去,这种吸收方式叫“胞饮作用”(Pinocytosis),也就是细胞内吞作用从外界获取物质及液体的的一种方式。
这里简单总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健康逻辑:人的消化能力越强,食物被分解成氨基酸的比例就越多;肠粘膜越健康,对食物把关越严,防止未消化的大分子蛋白偷溜进人体血液内的能力越强,人体血管的毒素,细菌和杂质就越少,人体就则越健康。
所以,如果体内缺乏足够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者(年长者,胰脏和胆囊切除),食物消化不良也有可能慢慢造成食物过敏。其中的原理是:蛋白质,只要它无法被妥善得消化成氨基酸、二胜肽(Carnosine)或短链多胜类,它的抗原属性便会继续存在,便会导致免疫系统不断地启动过敏反应,造成慢性高度过敏的情况。所以对于消化不良的人群,应该及时补充消化酵素帮助食物营养素的分解,因为分解不完全的蛋白质分子常常是引起肠漏症过敏的元凶。
肠漏症可能引发的症状(慢性食物过敏及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常互相重叠)
肠漏症的检测手段:
如何逆转肠漏症?
口腔或肠粘膜细胞的再生能力非常强,所以如果按照以下方法,肠漏症在数月就会逆转:
1.去除恶化因子:除导致肠漏症的麸质食物以外,IgG报告上呈现抗体的食物就是会引发延迟性过敏(通常72小时内)的食物,也必须暂时先停止食用,以加速肠漏恢复。
2.所有使肠漏症恶化和肠道粘膜受伤的药物都应该禁止,比如:
酒、咖啡和泡太久使单宁酸释放太多的茶等;
消炎药,如NSAIDs药类: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剂、癌症化疗药物、放射治疗;
抗生素:益生菌会被杀死,有抗药性的细菌、微菌过生长,肠道菌群失去平衡。
3.修复胃肠粘膜的愈合:补充优质的谷氨酰胺(Glutamine),消化酶,免疫系统修复补充剂,优质鱼油,姜黄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4.胃肠道菌群优化:去除引起肠漏症的念珠菌(Candida)或小肠细菌过度增长(SIBO)。但如果体内的有害菌群超标,治疗则相对复杂一些,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益生菌。
以上。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