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摘自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的开示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中部.大业分别经》,佛陀解释,由于我们的智慧不完整,在尝试了解业的运作时,有时我们的结论是对的,有时则是错的:唯有佛陀才对业的运作拥有完整的智慧。
首先,佛陀解释一切业的某个层面:“有意地透过身、语或意造业后,如果它的果报是乐受的话,该人便会感受到快乐。”这是在说,造业的意愿决定果报。如果我们以善的意愿造作某业,其果报也将会是善报,其感受多数是快乐的。
有一种并不少见的见解,是认为可以透过善意来造恶,因此恶业变成了善业,比如“正义”的杀人,为了让绝症病人、将死老人快乐而说谎,善意地欺骗,为了解救多数人而杀人等等。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见解,是因为贪、嗔、痴的缘故。
佛陀说:“有意地透过身、语或意造业后,如果它的果报是苦受的话,该人便会感受到痛苦。有意地透过身、语或意造业后,如果它的果报是不苦不乐受的话,该人便会感受到不苦不乐。但是,这些愚昧、无知的外道是什么人?他们怎么能够明白世尊对业的开示?”
在此,佛陀是说,我们最好别因为只懂得这么一点点,便来判断业的运作。接着,佛陀《大业分别经》解释业的运作,其摘要如下:
1.佛陀说,有个沙门培育了天眼通,见到造恶者投生成为不幸的人,投生为动物,投生为鬼,乃至投生到地狱里。
从这不完整的证据,该沙门产生了邪见,教导说如果我们造恶,其果报肯定是投生到恶趣。由于我慢,他固执地坚持只有他的见解是正确的。佛陀解释,这个沙门对业的见解是错的,因为它太过简单且不完整。反之,佛陀对业的智慧则是完整的。
佛陀说,虽然恶业会导致投生到恶趣是正确的,但是造恶者死时投生到恶趣,可能是因为在这之前的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或者是因为现在世所造的恶业,或者是在临终时所造的恶业及所接纳的邪见。他在最近一世所造的恶业,可以在现在世、或下一世、或某个未来世产生其果报。
再者,他在恶趣乃至地狱里的轮回,可能会被延长,因为导致他投生到恶趣或地狱的旧恶业,被他最近所造的恶业强化了。由此,佛陀为这种情况做了总结:“有的业不能产生善报,也显得不能产生善报。”
2.佛陀继续说:有个沙门培育了天眼通,见到造恶者投生成为幸福的人或天神。从这不完整的证据,该沙门产生了邪见,教导说即使我们造恶业,其果报肯定是投生到善趣。由于我慢,他也固执地坚持只有他的见解是正确的。佛陀解释,这个沙门对业的见解是错的,因为它太过简单且不完整,反之佛陀对业的智慧则是完整的。
佛陀解释,在这个事件里,造恶者死时投生到善趣,可能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或是因为现在世所造的善业,或是在临终时所造的善业及接纳的正见。在此,他在最近一世所造的恶业,也可以在现在世、或在下一世、或在某个未来世里,产生其果报。如果他投生在人间,那么他在人间的寿命,可能会很短,比如出生不久便死了。
或者,他可能会多病、丑陋、没有权力、贫穷、出身低贱、或愚蠢,因为导致他投生为人的旧善业,被他最近所造的恶业减弱了。佛陀在这里指出,虽然有些造恶者会投生为人,但他们却会遭受到这些果报。具体细节,请参考《中部.小业分别经》。佛陀为这种情况,做了这样的总结:“有的业不能产生善报,但却显得能产生善报。”
3.佛陀解释,有个沙门培育了天眼通,见到行善者投生成为幸福的人或天神。从这不完整的证据里,该沙门产生了邪见,教导说如果我们行善,其果报肯定是投生到善趣。由于我慢,他也固执地坚持只有他的见解是正确的。佛陀说,这个沙门对业的见解是错的,因为它太过简单且不完整,反之佛陀对业的智慧则是完整的。
佛陀解释,虽然善业会导致投生到善趣是正确的,但是行善者死时投生到善趣,可能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或是因为现在世所造的善业,或是在临终时所造的善业及正见。他在最近一世所造的善业,可以在现在世、或在下一世、或在某个未来世,产生其果报。如果投生为人,那么他在人间的寿命,可能会很长,寿终正寝;
他也可能很健康、很美丽、拥有权力、很富有、出身高贵、或很聪明,因为导致他投生为人的旧善业,被他最近所造的善业强化了。佛陀在这里指出,行善者若在那世投生为人,他会得到这些果报。具体细节,请参考《中部.小业分别经》。于此,佛陀为这种情况做了总结:“有的业能产生善报,也显得能产生善报。”
4.佛陀解释,有个沙门培育了天眼通,见到行善者投生成为不幸的人,比如投生为动物,投生为鬼,乃至投生到地狱里。从这不完整的证据,该沙门产生了邪见,教导说即使我们行善,其果报肯定是投生到恶趣:由于我慢,他也固执地坚持只有他的见解是正确的。佛陀说,这个沙门对业的见解是错的,因为它太过简单且不完整,反之佛陀对业的智慧则是完整的。
佛陀解释,在这个事件里,行善者死时投生到恶趣,可能是因为在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或是因为现在世所造的恶业,或是在临终时所造的恶业及所接纳的邪见。在此,他在最近一世所造的善业,也可以在现在世、或在下一世、或在某个未来世,产生其果报。
如果他投生到恶趣的地狱,那么他在地狱的寿命,可能会很短,因为导致他投生到地狱的旧恶业,被他最近所造的善业减弱了。举例而言,他在地狱的时间可能会极短,甚至在地狱死后便会投生到天界。
例如巴谢那地王的玛莉咖皇后,她原本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花了许多钱为佛陀及僧团做供养。但是在临终时,她却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心,想起了自己曾做过的一项恶业。因此,她死后投生到阿鼻地狱。
但是,她所积累的善业,强大到使她只活在阿鼻地狱里七天,过后便投生到都西答天,具体请参考《法句注》第首偈的故事。佛陀为这种情况做了总结:“有的业能产生善报,但却显得不能产生善报。”
善业,看起来像是会带来恶果的其中一个例子,是《相应部.家经》里的记载:有一次发生饥荒时,佛陀和一大群比库僧团在憍萨罗国游方。为了要毁谤佛陀与比库僧团,有一个裸体外道的弟子,质问佛陀说,他在饥荒时带着一大群比库僧团外出托钵,这样的话,怎么能够说佛陀及比库众,对在家众拥有同情心和慈悲心?
佛陀解释,他能够回看过去世的九十九个大劫时间的情形(无法想象、非常长远的过去)。佛陀说:
“……我没有忆起有任何家庭与个人,会纯粹因为布施煮熟的食物,而遭受恶报或毁坏。反之,无论任何富有、拥有许多财富和财产、拥有许多金银、拥有许多东西和维生之物、拥有大量财富和谷物的家庭与个人,他们会这样,都是因为得自布施善业、真实和自制的善业。”
布施、真实和自制,都是善业。
布施是无贪;真实和自制,则是持守五戒或八戒,也就是抑制自己的贪、嗔、痴。
白癜风初期图片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当前时间: